李佳芮
\r\n
文化興國家興,文化強民族強。歲月失語,惟石能言,文化相傳,方能永存,廣袤的鄉村不僅擁有生動多彩的山川氣韻,更沉淀著五千多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。要立足鄉村實際,挖掘文化資源,用心解鎖“文化密碼”,守好傳統文化的“根”,把文化的燈火撥得更亮,照亮鄉村振興之路。
\r\n
挖掘文化“資源”,從“一花獨放”到“花團錦簇”,讓文化“活起來”。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,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多樣的自然環境,孕育出多彩的文化風貌,每個地區獨特的文化魅力,共同組成了鄉村豐富的文化景觀。要深入大街小巷,挖掘傳統文化要素,如獨具特色的歷史遺址、傳統服飾、民俗節慶、人文歷史、鄉土曲藝等,提煉這些元素的文化價值,在保護和傳承的基礎上,創造性轉化、創造性發展,盤活優秀文化,讓傳統村落煥發生機、農業遺址重現活力、文物古跡活躍起來,形成富有鄉村特色的文化體系。逐步對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保護,利用數字技術將其轉換、再現、復原成可共享、可再生的數字形態,并以新的視角加以解讀,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,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,為文化保護利用奠定堅實基礎,通過挖掘和保護傳統文化,守好文化的“根”與“魂”,為鄉村發展注入獨特的魅力和吸引力。
\r\n
培育文化“人才”,從“鳳毛麟角”到“群英薈萃”,讓文化“傳起來”。人才興則鄉村興,人才旺則鄉村旺,大力弘揚和發展鄉村優秀文化,就要加強人才培養,打造人才“智高地”,重視和發現扎根基層的鄉土文化能人、民間文化傳承人,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,培養一批土生土長的鄉土人才,科學建立“鄉土人才庫”,廣泛吸納文藝領域人才,借力鄉賢梳理文化企業從業者、文藝院團工作者、文化部門退休人員等人才目錄,依托他們在文化事業方面的經驗、學識、技藝、資源,壯大鄉村文化事業。群眾是鄉村文化創造和實踐的主體,大力推進文化強基工程,建設文化展示中心、文化服務中心、村民文體廣場等場所,積極策劃組織文娛活動,號召群眾廣泛參與文藝作品創造、技能展演、場景構造等工作中,充分發揮群眾的集體智慧,讓農民當“主角”,唱出自己的“農家”大戲,唱出鄉村文化新活力。
\r\n
助力文旅“融合”,從“破土而出”到“開花結果”,讓文化“火起來”。鄉土文化是一張靚麗的名片,只有用“特色產業”的土壤栽培,才能開出鄉村發展“富貴花”。以鄉村優秀文化為基礎,走好“文化+N”的發展思路,以“文化+特色產品”為抓手,深入挖掘民族傳統服飾、婚禮習俗、傳統技藝中的時尚元素,結合品牌建設和營銷推廣,重點開發一批文化創意產品,用特色農產品、傳統農耕技藝等文創產品為鄉村“烙印”,以“文化+鄉村旅游”為導向,整合各類文旅資源,開發具有鄉土特色的休閑農業觀光體驗園、農家樂等項目,打造文化、旅游、生態一體化布局,完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,以“文化+數字技術”為目標,廣泛運用云直播、短視頻等手段,拍攝田園風光、鄉村古韻、農業生產等反映民俗風情的視頻、紀錄片,以鄉言鄉語表達鄉村鄉情、鄉土鄉貌、講好文化產業背后的人文故事,為關聯產業添彩增色,促進文化產業“拔節生長”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益陽廣播電視在線版權與免費聲明
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:"湖南省益陽市廣播電視臺"、"益陽廣播電視在線"、"益陽電視新聞網"的所有作品(如文字,圖片和音、視頻稿件),版權均屬益陽廣播電視在線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 未經本網書面協議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
②本網書面協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:"益陽廣播電視在線",違者追究責任
③本網轉帖的文章均轉載自國家的正規網站,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跟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
④如本網轉載稿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他問題,請及時和我們聯系。新聞糾錯:80085816@qq.com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